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件精神指导下,2022年上半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馆领导的积极筹备下,图书馆在原古籍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山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的成立,对于加强和促进新时代山西师范大学古籍工作的深入和开展,推动我校典藏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研究所的成立
山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成立,对于师大古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开展,对于典藏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22年上半年,在馆领导的筹备下,在原古籍部的基础上,正式拟定成立山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馆藏古籍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自建馆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古籍文献收藏,采取多种渠道收集古籍文献。在晋南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所藏古籍基础上,1966年,山西省图书馆把复本较多的古籍1万余册移交我馆收藏。1970年10月,山西省教育学院撤销,省教育厅将教育学院图书馆的20万册藏书调拨我馆,其中包含大量线装古籍,构成我馆古籍收藏的主体,唐人写经卷、宋刻元明递修本《魏书》、元刻《玉海》即此时归我馆收藏。1984年后,我馆继续加大古籍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古籍收购,采取民间访购、书店采购、吸引书贾上门售书等多种渠道收集古籍文献。1991年太原市古籍书店整理旧书之际,我馆购回古籍200余种1000余册,其中多为山西人著述及山西刻本。大批入藏古籍丰富了我馆古籍藏书的数量与质量。
古籍存藏数量
经过古籍普查,我馆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古代书籍共3129部44426册,民国文献1800余部5万余册。2020年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世德先生将部分个人藏书捐赠我馆,这其中包括22部152册古籍,166部330册民国文献,多为集部小说类。这些古籍及民国文献对于扩充我馆馆藏,方便师生研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古籍善本藏品
本馆馆藏古籍,除甚为珍稀的唐人写经《佛说无量大慈教经》、宋刻元明递修本《魏书》一百十四卷、元刻《玉海》二百卷、元刻明印本《道园学古録》五十卷等,主要以明清古籍精刻本、写刻本、套印本、名家稿抄本及批校题跋本为重点对象。明版古籍190余种,如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礼记集说》十六卷,版式宽大、行格疏朗、写刻精良、书体醒目、纸墨绚烂,确为明内府本上乘之作;还有藏书家所珍重的多以宋元旧版为底本的明藩府刻本,嘉靖二十一年(1542)晋藩胡松刻本《真文忠公续文章正宗》二十卷;隆庆四年(1570)保定府贾淇刻本《历代文粹》八卷,刻印俱佳,目前仅见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大学图书馆和本馆三家收藏;闵、凌套印本,有现知最早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吴兴闵齐伋刻朱墨双色套印本《春秋左传》十五卷。清版乾隆以前古籍380余种,我馆藏著名的“林氏四写”中汪琬《尧峰文钞》四十卷、陈廷敬《午亭文编》五十卷两种;显示清初多色套印技术高超水准的康熙内府刻朱、墨、黄、绿、蓝五色套印和朱、墨、黄、蓝四色套印本《古文渊鉴》六十四卷,亦均有入藏;另清乾隆五年(1740)柘城窦纾刻《柘城窦氏家乘》十卷,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此系我馆所独藏。至于名家抄本,如明末汲古阁毛扆抄本《苍崖先生金石例》十卷、清乾隆鲁九皋抄本《渊鉴类函摘録》一百五十卷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莫友芝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等,以及清到民国宋荦、刘墉、翁方纲、莫棠、徐时栋、王德森、叶德辉、郭象升等人的批校题跋本在我馆亦有所见。经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多次遴选甄别,先后总计选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210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7种、《山西省珍贵古籍名录》46种,这些存世量极少,海内外稀有藏本,无疑应是馆藏最为精华的部分,也是极具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镇馆之宝。
古籍普查工作
我馆2008年开始参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按照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扩展表格的要求,已完成馆藏古籍普查登记工作,2019年《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古籍定级和分类分级存藏
根据《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第1部分:古籍(GB/T31076-2014》古籍定级标准,我馆古籍已全部定级,其中一级古籍6部31册,二级古籍150部3381册,三级古籍共824部11826册,四级古籍2149部29188。线装古籍共3129部44426册。我馆共有1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宋刻元明递修本1部,一级古籍乙等;元刻本1部,一级古籍乙等;明套印本1部,一级古籍丙等;明正统刻本1部,二级古籍甲等;明嘉靖本12部,明隆庆本1部,二级古籍乙等。
我馆古籍按经、史、子、集、类丛五部分分类存放,古籍善本暂存于古籍库铁皮柜,普通古籍存放在古籍库樟木隔板书柜。
古籍阅览室
古籍阅览室面积 407平米,设16个阅览座位,收藏“四库”系列、《民国丛书》《大藏经》《儒藏》《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等新印古籍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山西通志》等方志类文献及常用古籍工具书300余种23000余册,提供开架阅览,并编制电子版丛书子目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古籍书库基本情况
古籍书库长22.59米,宽22.45米,面积为507平米,较旧馆面积356.2平米,增加了150.8平米。配有两个古籍文物专用恒温恒湿柜、398个樟木隔板书柜。已安装七氟丙烷自动灭火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紫外线窗帘和温湿度监测仪器、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的荧光灯,之后将根据“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推荐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安装具有空气过滤和净化措施的空调通风系统,设置水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防盗报警系统。在书库入口和库内主要通道、窗户周围设置电视监控装置。计划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与设备,改善古籍保护与管理的条件,使珍贵馆藏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上一个新台阶。
古籍库房管理
作为高校图书馆,我馆除制定有健全的图书馆工作与读者借阅制度外,还制定有多项与古籍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与保护措施,如:古籍特藏部工作职责、古籍阅览室读者守则、入库制度、钥匙管理制度、图书馆因应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古籍函套制作要求、古籍扫描要求等。
为保护馆藏古籍,减少流通,同时又满足师生读者的需求,我馆规定古籍的主要使用者为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学生。所藏古籍只能在室内阅览,如有特殊需要,须在非善本和有复本的情况下,经馆长批准,方可出借,限时收回。对于有影印本或电子版的,原则上不用原版本。
古籍书库实行专人管理,要求书库门锁必配两把,钥匙分别由指定的两人掌管;必须两人同时在场,方可开启门锁进入库房,实行严格的出入库制度。签订安全责任书,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人。定时对古籍书库进行检查,进行清扫,查看有无漏水、漏电情况,做好消防、防盗预防工作。按时撒放防蛀、防虫樟脑丸、粘鼠板,保证馆藏古籍安全。
申报项目
古籍研究所成立之后,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如古籍研究所所长周安星依托本所申请获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山西地方文献与太忻经济区发展路径研究》一项,随后,古籍部王姝、杨艳燕、田卫方等成员亦成功申请获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一项、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典藏古籍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一项。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该所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古籍研究所的成立,对我校存藏古籍的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的工作中,拟成立古籍研究所网站,并进一步落实2023-2025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计划。